上海的知名園林都是由誰設計的?
上海豫園建園前后經過20多年,布局設計全園的就是園主潘允端。醉白池的設計者也是其園主顧大申。明中葉以后,出現了以計成為代表的專業造園藝術家,上海地區比較著名的有上??h人張南陽,華亭縣(今松江縣)人張南垣及其子張燕、張熊,嘉定縣人朱三松和不知何籍的曹諒、顧山師等。
他們均擅長繪畫或竹刻,又在造園疊山實踐中獲得經驗。當時,設計與施工無明確分工,他們既設計又施工,在造園中憑借自己的詩畫造詣,以畫入園,因畫成景,有不少成功之作,如張南垣的無錫寄暢園、朱三松的南翔古猗園、張南陽的豫園大假山,至今猶為人們所贊賞。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上海出現了一批西式園林。清同治七年(1868年)建成的公共花園(今黃浦公園)是當時改造公共租界外灘(今延安東路到蘇州河口)工程的主要部分,這次工程的總體設計是工程師克拉克負責的。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就任公共租界工部局公園和草地監督的蘇格蘭人麥格雷戈主持設計了極司非而公園(今中山公園)、虹口娛樂場(今魯迅公園)以及一些小公園和街道綠地。
受西方造園藝術的影響所及,上海出現了中外風格融匯在一起的園林,如光緒十一年建成的愚園等。外籍設計師設計的園林也不都是純西式的,如中山公園內就有日本園和中國園,復興公園內有中國園;一些私家園林如丁香花園、愛儷園,亦為中西合璧。
1927年,上海市工務局的工程技術人員曾經設計過市立動物園、市立植物園、市立第一公園。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市工務局園場管理處設造園科,編制6人(正技師1人、副技師2人、助理技師3人),因無新建公園,僅負責公園的修復、改建的設計工作。
上海解放初期,沿舊制在市工務局園場管理處下設造園科,編制8人(正、副科長各1人,工程師、技術員5人,辦事員1人)。1956年6月1日,園場管理處改由市人民委員會直接領導,造園科改稱設計科。1963年后,設計科遷至中山公園辦公。
從上海解放到1977年,市工務局園場管理處造園科(后來改為園林設計科、園林設計組)是全市唯一的專業園林設計機構,市內所有的公共綠地和許多專用綠地都是由它設計的。
這個階段,設計出包括人民公園、長風公園、楊浦公園、上海動物園等大型公園在內的各類綠地,標志著上海園林綠化的設計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城市需要更多“大師做小品”
北京街頭,一些體量不大卻貼近生活的公共空間及設施常常讓人眼前一亮【詳細】
北京:南護城河濱水步道打通斷點更親水
南護城河始建于明代,于1553年建筑外城墻時開挖。上接永定河引水渠末端,西起西便門外甘雨橋跌水,經廣安門、右安門、永定門、左安門、廣渠門,承接前三門暗溝出口,至東便門鐵路橋,匯入通惠河【詳細】
成都首份公園城市調查報告發布
該《報告》依托近半年收集到的22000多份問卷,從政策、專業知識、市場、發展四個維度,系統調查分析了成都公園城市示范區政策普及度、園林綠化建設滿意度、專業人才培養及行業監管情況【詳細】
廣東數字化復原廣州行商園林“馥蔭園”
廣州行商園林“馥蔭園”的數字化復原,是廣東省開展嶺南園林數字化復原的新探索,通過對“馥蔭園”現存二維歷史圖像,包括攝影照片、外銷畫以及國畫等素材,結合文獻資料【詳細】